中川郡
东魏天平初置,属洛州。治所在堙阳县(今河南伊川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伊川县东部及登封市西部地。北周废。
东魏天平初置,治堙阳县(今河南登封市西南颍阳西)。辖境约相当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及伊川县部分地。属洛州。北周末废。
东魏天平初置,属洛州。治所在堙阳县(今河南伊川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伊川县东部及登封市西部地。北周废。
东魏天平初置,治堙阳县(今河南登封市西南颍阳西)。辖境约相当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及伊川县部分地。属洛州。北周末废。
在今陕西紫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二》:双河关“当汝、洞二水间,故名”。
南朝宋元嘉十二年 (436) 以侨流置,属益州。治所在晋寿县 (亦作南晋寿县,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里关口)。梁为东益州治。北周改为九陇郡。南朝宋元嘉十二年(435年)置,治南晋寿县(今四川彭州市西北)
①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南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4归州:灵泉寺“在州西三里。面西临水,状如瀑布。张无尽于院著《华严合论》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宜昌府》:灵泉寺“《州志》,寺前一井,深丈余,居山腰,其井水消
在今陕西丹凤县南八十里竹林关乡。明成化十三年(1477)置巡司于此。清顺治十五年(1658)裁。《清一统志·商州》:竹林关“临丹水。自此登舟,经淅川、谷城至小江口入汉,为下襄阳水路”。
唐于白山县故城置,在今甘肃古浪县东。后废。
唐仪凤二年 (677) 置,属晏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0兴文县: 思晏废县 “今县西南有晏峰,思晏县旧置于山下”。后废。
又名蓝靛厂。在今北京市东便门东。明蒋一葵 《长安客话》 卷4: “大通桥东有鹿园,方广十余里。地平如掌,古树偃仰,与高冢相错。……相传是金章宗时故址。” 明 《帝京景物略》 卷2: 鹿园 “金章宗故园
即土尔扈特南中旗。旗府驻地在今青海兴海县西南,后迁今青海海晏县西北。
在今山东汶上县东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3汶上县:龙斗泉“初出汹涌,流为龙斗河,亘四十里而达蒲湾泊。霖潦时,辄有涨溢之患”。《清一统志·兖州府二》:龙头泉“初出涌沸如两虬相击,故名”。
唐长安外郭城东面偏北的一门。隋初建。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郊长乐西路陕西省火电公司东南角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建中四年 (783) 十月,赴援襄城的泾原军路过京师,兵变,德宗 “又命中使宣慰,贼已至通化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