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游洞

三游洞

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二十五里长江西陵峡东口北岸峭壁,东临下牢溪。唐白居易与弟知退及元微之三人游此,各赋诗,居易为之序。北宋苏轼、苏辙及欧阳修俱有三游洞诗。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登三游洞,蹑石镫二里。其险处不可著脚,洞大如三间屋,有一穴通人过,然阴黑峻险尤可畏。”


在长江三峡西陵峡中灯影峡下游江北,距湖北省宜昌市10千米。唐元和十四年(819年),白居易、元稹、白行简三人曾来此寻幽探胜,赋诗抒怀,并由白居易撰《三游洞序》以纪其事,此洞始名“三游”。北宋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三人也曾游此,人们称为“后三游”。洞形成于峭壁中部,背倚西陵峡,面临下牢溪,高峦深谷,山水秀丽。洞室面积约700平方米,洞石褶皱起伏,形态富于变幻,或如兽奔蛇舞,或若惊涛流云,奇丽多姿。洞中部有钟乳石二根并列下垂,宛如门楹,将洞隔成两室,前室明旷,后室幽深,其旁复有一小洞颇狭窄,扶壁佝偻前行,可至洞外俯瞰大江。洞室内外石壁上,存有欧阳修、黄庭坚、叶衡等宋人题刻10余处和明代重刻《三游洞序》石碑一通及其他诗文题刻40余处,还刻有近人柯逢时、张难先、冯玉祥等的题词。洞外山顶及其附近,还有传为三国蜀汉刘备义子刘封所筑的城垒和张飞擂鼓台等遗迹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光岳楼

    在今山东聊城市旧城中心。明洪武七年(1374)以修城余料建。初名余木楼,后改东昌楼。弘治九年(1496)改名光岳楼。台基为砖石结构,高9米,占地1238平方米。楼为木构建筑,四层五间,高24米,歇山十

  • 广宁中后千户所

    明置,属广宁前屯卫。治所在杏林堡(即今辽宁绥中县绥中镇)。清初废。顺治初,济尔哈朗等与明兵激战于此。康熙间设佐领,乾隆时设巡司。明宣德五年(1430年)置,治今辽宁省绥中县。属广宁前屯卫。明末废。

  • 汝南埠

    即今河南正阳县东六十九里汝南埠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汝宁府正阳县:“汝南埠,通判驻。”

  • 郢门山

    即荆门山,又名楚门山。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长江西南,与宜昌市猇亭区西北虎牙山隔江相望。唐李白有 《郢门怀古》 诗。温庭筠 《送人东游》诗: “高风汉阴渡,初日郢门山。”(1)古山名。又作楚门山。在今湖北

  • 三防塘

    即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三防镇。清设三防塘主簿驻此。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三防镇。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设主簿于此,属罗城县。

  • 钟 (鍾) 公垒

    即钟繇坞。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十四里中王村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“湨水又东径钟繇坞北,世谓之钟公垒。”

  • 射戟台 (臺)

    在今江苏沛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徐州沛县 “射箭台” 条下: 射戟台 “在南门内西偏,相传吕布射戟处”。

  • 化龙溪

    ①即今福建武平县南石窟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武平县:化龙溪“在县治南。一名南安溪。源出县东,流经此。又南合群溪水,入广东程乡县界”。②在今湖南宁乡县东飞凤山之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宁乡县:化龙溪“源出

  • 斋堂

    今北京西门头沟区西北斋堂镇。近年发现辽统和十年 (992) 经幢,上有 “斋堂” 铭刻,证明至迟辽已有斋堂之名。元分为东、西斋堂。明万历年间于东斋堂筑城池。清于此置守御城。为京西山区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中

  • 建昌府

    ①唐南诏改巂州置,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。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改为建昌路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复为建昌府,属云南布政司,寻属四川布政司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及德昌、米易等县地。二十五年 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