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言之太甘,其中必苦

言之太甘,其中必苦

原意是指对人说话过于好听,其中必有苦衷。后则泛指言辞过于悦耳,其中必有不良企图。公元前660年,晋献公听信宠姬骊姬谗言,令太子申生率兵攻打东山狄人。晋兵到达稷桑后,狄人军队出来迎战,申生打算就势打上一仗。晋军将领狐突劝阻他说:“不能打,我听说,国君爱听坏人的话,则大夫处境危险;喜欢内宠,那么,国君的嫡子和整个国家也处境危险。如果设法让父亲高兴而自己又不蹈死地,不使战士冒锋镝之危而对整个国家又有好处,比如自己辞去太子不当,这个办法可不可以考虑啊!何况您现在外有战争危险,而内又有骊姬说坏话呢?”申生回答说:“不行,国君让我率兵出征,并非喜欢我,而是在考察我的心地。因此才赐给我奇怪的服装并以十分中听的话来奖勉我。说话太好听,他的心中必有苦衷。一定是有人说了我的坏话,所以国君才起了疑心。现在情况下,即使蝎子蜇我,也不能逃避。一定要打上一仗,如果不战而退,我的罪行就更大了。而战死了,尚且还能留下了好名声。”于是和狄人开战并将其打败。虽然如此,晋献公耳旁听到的太子申生的坏话却越来越多了。

【出典】:

国语·晋语》:“至于稷桑,狄人出逆,申生欲战。狐突谏曰:‘不可,突闻之:国君好艾,大夫殆;好内,适子殆,社稷危。若惠于父而远于死,惠于众而利社稷,其可以图之乎?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?’申生曰:‘不可。君之使我,非欢也,抑欲测吾心也。是故赐我奇服,而告我权。又有甘言焉。言之太甘,其中必苦。谮在中矣,君故生心。虽蝎谮,焉避之?不若战也。不战而反,我罪滋厚;我战死,犹有令名焉。’果败狄于稷桑而反,谗言益起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砺用

    《尚书.商书.说命上》:“(高宗)命之曰:‘……若金,用汝作砺。’”旧题汉.孔安国传:“铁须砺以成利器。”“金砺”即磨刀石。传说殷高宗曾将其相傅说喻作金砺,赞誉其辅弼治国之功。后以“金砺用”喻指贤相或

  • 刻像求贤

    晋.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:“武丁即位……梦天赐贤人,胥靡之衣,蒙之而来。且云:‘我,徒也。姓傅名说。天下得我者,岂徒也哉。’武丁寤而推之,曰:‘傅者,相也;说者,欢悦也。天下当有傅我而说民者哉?’明以梦

  • 鸡栖

    《诗.王风.君子于役》:“鸡栖于埘,日之夕矣,牛羊下来。”后以“鸡栖”形容矮小简陋的房舍或坐车等。《后汉书.陈蕃传》:“车如鸡栖马如狗,疾恶如风朱伯厚。”宋苏轼《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》诗:“荒凉海

  • 漆室忧

    同“漆室忧葵”。清黄遵宪《再述》诗之五:“横流忍问安身处,北望徘徊漆室忧。”

  • 弛罟

    源见“网开三面”。喻指施行仁政。汉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慕天乙之弛罟,因教祝以怀民。”【词语弛罟】   汉语大词典:弛罟

  • 有实事求是之意,无哗众取宠之心

    实事求是:对待和处理问题,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,不夸大,不缩小。哗众取宠:用言论和行动迎合众人,以博取众人的赞扬和支持。 常指学习、写作、说话、办事态度诚恳老实。语出毛泽东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:“在马

  • 永和拥卷

    《北史.李谧传》:“(谧)每曰:‘丈夫拥书万卷,何假南面百城!”遂绝迹下帷,杜门却扫,弃产营书,手自删削。”北朝后魏.李谧,字永和,少好学,惟以琴书为业。他博通经书,周览百氏,屡辞征辟,是一位著述颇多

  • 孔子师项橐

    《战国策.秦策五》:“甘罗曰:‘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,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,君其试焉!奚以遽言叱也。”《淮南子.修务训》:“夫项讬七岁为孔子师,孔子有以听其言也。以年之少,为闾丈人说,救敲不给,何道之

  • 苍水贡文章

    同“苍水呈简”。明陈子龙《谒禹陵》诗:“防风膏斧钺,苍水贡文章。”

  • 迎紫姑

    南朝.宋.刘敬叔《异苑》卷五:“世有紫姑神,古来相传,云是人家妾,为大妇所嫉,每以秽事相次役,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。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,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。”紫姑,是传说中的神名。古时儿女有夜迎紫姑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