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:通“遵”。高明:高超明智。光大:广大,宽宏。 遵从自己之所闻,就高超明智,实行自己之所知,就广博宽宏。 表示治学要有本有据。语出《汉书.董仲舒传》董仲舒对策:“曾子曰:‘尊其所闻则高明矣,行其
源见“三馀”。形容勤读苦学,学识渊博。明单本《蕉帕记.寻春》:“学富三馀,才雄七步。”
《后汉书.西南夷传》:“(邛都县)无几而地陷为污泽,因名为邛池,南人以为邛河。”唐.李贤注引李膺《益州记》:“邛州县下有一老姥,家贫孤独,每食,辄有小蛇头上戴角在床间,姥怜之饴之。后稍长大,遂长丈余。
源见“灞陵呵夜”。谓失势受欺。宋陆游《北窗闲咏》诗:“夜出灞亭虽跌宕,也胜归作老冯唐。”
源见“召公棠”。邵,通“召”。称扬决狱公正,各得其所。汉王符《潜夫论.爱日》:“讼不讼辄连月日,举室释作,以相瞻视,辞人之家,辄请邻里应对送饷,比事迄,竟亡一岁功,则天下独有受其饥者矣……甚违邵伯讼棠
《论语.卫灵公》:“在陈绝粮,从者病,莫能兴。子路愠见曰:‘君子亦有穷乎?’子曰:‘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’”《论语》中有“君子固穷”语,表述孔子对君子能身处穷困而坚守节操的观点。后以“固穷”赞扬文
晋.皇甫谧《高士传》下:“管宁字幼安,北海朱虚人也。灵帝末,以中国方乱,乃与其友邴原,涉海依辽东太守,公孙度虚馆礼之。其后,中国少安,人多南归,唯宁不还。黄初中,华歆荐宁。宁知公孙度必乱,乃因征辞还。
指在军事上利用别人的矛盾,使之相互冲突,削弱力量。《后汉书.邓训传》:“议者咸以羌胡相攻,县官之利,以夷伐夷,不宜禁护。”偏正 夷,古代指外族或外国。使夷人自相攻伐。原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
同“不二价”。唐高適《赠别褚山人》诗:“洛阳无二价,犹是慕风声。”【词语无二价】 汉语大词典:无二价
《左传.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公子曰:‘所不与舅氏同心者,有如白水。’投其璧於河。”《晋书.祖逖传》:“(祖逖)中流击楫而誓曰:‘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!’”古人常对水盟誓如对天盟誓。如晋公子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