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喻事物彻底消释、涣散或崩溃。晋成公绥《云赋》:“于是玄气仰散,归云四聚:冰消瓦解,奕奕翩翩。”亦作“冰散瓦解”。《三国志.魏志.傅嘏传》裴松之注引司马彪《战略》:“比及三年,左提右挈,虏必冰散瓦解,
《论语.述而》:“子曰:‘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矣。’”邢昺疏:“此章孔子言其学《易》年也。加我数年,方至五十,谓四十七时也。”后因以“圣人之年”指五十岁,或谓四十七岁之时。宋葛立方《韵
源见“汤祷桑林”。谓祈雨。《三国志.郤正传》:“阳盱请而洪灾息,桑林祷而甘泽滋。”【词语桑林祷】 汉语大词典:桑林祷
源见“邹衍谈天”。指雄才善辩的人。清曾国藩《洲岷樵》诗:“因君寄语谈天客,狂夫小言或微中。”
同“范叔寒”。清方文《与小范集任克家斋头》诗:“索酒共眠任昉宅,解衣谁念范雎寒?”
源见“羽林骑”。汉武帝建“羽林骑”后,取从军死事的子孙养于羽林军中,官教以五兵,号“羽林孤儿”。唐王维《为羽林将军祭武大将军文》:“北门伊何?国之重寄。羽林孤儿,旄头突骑。”【词语羽林孤儿】 汉语
同“才与不才间”。清 丘逢甲《题俞柏惠呆人听瀑图》诗:“尘根久净耳非耳,道旨中存材不材。”
源见“蘧瑗知非”。指五十岁。清董俞《满江红.寿张研铭五十》词:“蒋径久忘宾与主,蘧年莫问非和是。”
《楞严经》:“彼人当以琉璃笼眼,当见山河,见琉璃不(否)?”佛经《楞严经》中说:人若以琉璃罩在眼上,可以看到大好河山,但是却看不到琉璃。后以此比喻见远不见近,能见他人,却不能见本身。清.钱曾《秋夜宿破
同“张翰思归”。唐白居易《东南行一百韵》:“钟仪徒恋楚,张翰浪思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