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望梅止渴

望梅止渴

世说新语.假谲》:“魏武(魏武帝曹操)行役,失汲道,军皆渴。乃令曰;‘前有大梅林,饶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’士卒闻之,口皆出水,乘此得及前源。”

三国时,曹操率领部队行军,有一次一时没有找到水源,军兵干渴难忍。操下令假说前有梅林,众军听后竟然真地望梅而止渴,继续前行直至找到水源。

后因以“望梅止渴”比喻虚偿所愿,与“画饼充饥”之义相近。宋.辛弃疾《沁园春.和吴子似县尉》词“搔首踟蹰,爱而不见,要得诗来渴望梅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五十一回:“雷横道:‘我赏你三五两银子,也不打紧,却恨今日忘记带来。’白秀英道:‘官人今日见一文也无,提甚三五两银子,正是教俺望梅止渴,画饼充饥。’”


连动 原指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用以止渴。后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。语本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:“魏武(曹操)行役失汲道,军皆渴,乃令曰:‘前有大梅林,饶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’士卒闻之,口皆出水,乘此得及前源。”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讥谑》:“吴人多谓梅子为‘曹公’,以其尝~也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描写借空想以自慰。→画饼充饥。也作“说梅止渴”、“望梅消渴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:“魏武(曹操) 行役,失汲道,军皆渴,乃令曰:‘前有大梅林,饶子,甘酸,可以解渴。’士卒闻之,口皆出水。乘此得及前源。”

【今译】 曹操率兵行军,路途中找不到水源,军士皆渴,曹操说:“前方有一大梅林,结满梅子,又酸又甜,吃梅子可以解渴。”兵士听到这一消息,不禁流出口水,曹操趁此迅速前进,得以到达有水之处。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形容用空想进行安慰; 也用以咏梅。

【典形】 将军止渴、渴望梅、梅林止渴、说梅止渴、望林止渴、望梅、止渴思梅、岭梅止渴、魏帝指前林、渴将军。

【示例】

〔将军止渴〕 唐·罗隐《梅》:“虽然未得和羹便,曾与将军止渴来。”

〔渴望梅〕 唐·罗隐《丁亥岁作》:“病想医门渴望梅,十年心地仅成灰。”

〔梅林止渴〕 北周·庾信《出自蓟北门行》:“梅林能止渴,复姓可防兵。”

〔说梅止渴〕 宋·李清照 《打马赋》:“说梅止渴,稍苏奔竞之心; 画饼充饥,少谢腾骧之志。”

〔望林止渴〕 宋·张孝祥《枢密端明先生宠分新茶》:“却笑麄官成漫与,望林止渴竟无梅。”

〔望梅〕 唐·白居易《每见吕南二郎中新文》:“望梅阁老无妨渴,画饼尚书不救饥。”

〔止渴思梅〕 元·关汉卿《诈妮子调风月》:“便是止渴思梅,充饥画饼。因甚顷刻休?”


【词语望梅止渴】  成语:望梅止渴汉语词典:望梅止渴

猜你喜欢

  • 老子南楼

    源见“南楼”。指咏谑游乐的胜境。元卢挚《蟾宫曲.武昌怀古》曲:“有越女吴姬楚酒,莫虚负老子南楼。”

  • 濡头之癖

    源见“濡首”。指饮酒癖好。清钮琇《觚賸.五华山故宫》:“邵子诗笔敏妙,惜有濡头之癖,落魄寡俦,故不甚显于时。”

  • 周太常

    源见“太常斋”。指枯守长斋者。唐刘禹锡《答乐天戏赠》诗:“诗情逸似陶彭泽,斋日多如周太常。”

  • 毕逋

    《后汉书.五行志一》:“桓帝之初,京都童谣曰:‘城上乌,尾毕逋,公为吏,子为徒。’”毕逋,乌尾摆动的样子。后以“毕逋”为乌鸦的别称。唐顾况《乌夜啼》诗之一:“毕逋发刺月衔城,八九雏飞其母惊。”清曹寅《

  • 行歌拾穗

    《列子.天瑞》:“林类年且百岁,底春被裘,拾遗穗于故畦,并歌并进。孔子适卫,望之于野,顾谓弟子曰:‘彼叟可与言者,试往訉之。’子贡请行,逆之陇端,面之而叹曰:‘先生曾不悔乎,而行歌拾穗。’林类行不留,

  • 白刀子进去,红刀子出来

    明清时俗语。表示拿刀子行凶杀人。语出《金瓶梅》二五回:“只休要撞到我手里,我教他白刀子进去,红刀子出来。”《醒世姻缘传》一九回:“只休要一点风儿透到我耳朵里,咱只是白刀子进去,红刀子出来!”《红楼梦》

  • 银河驾鹊

    源见“乌鹊填桥”。谓银河上鹊桥已架。白炎《游仙》诗之八:“珠海骑鲸凌月上,银河驾鹊落星边。”

  • 玉人何处教吹箫

    玉人:美女。 此句即“何处教玉人吹箫”的倒装。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纵情女乐的生活情趣。语出唐.杜牧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:“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。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?”元.贾仲名《金安

  • 记姓名

    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:“项籍少时,学书,不成,去;学剑,又不成。项梁怒之。籍曰:‘书足以记名姓而已,剑一人敌,不足学,学万人敌。”后以“记姓名”讥讽不读书。唐韦蟾《长乐驿谑李汤给事题名》诗:“只应学得虞

  • 虎守杏

    同“虎卖杏”。清毛奇龄《游仙诗》:“母来桃作馔,虎守杏为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