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成连海上琴

成连海上琴

吴兢乐府古题要解》卷下:“《水仙操》,右旧说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,三年而成,至于精神寂寞,情至专一,尚未能也。成连云:‘吾师子春在海中,能移人情。’乃与伯牙延望,无人。至蓬莱山,留伯牙曰:‘吾将迎吾师。’刺船而去,旬时不返,但闻海上水汩汲漰澌之声,山林窅冥,群鸟悲号,怆然叹曰:‘先生将移我情。’乃援琴而歌之。曲终,成连刺船而还,伯牙遂为天下妙手。”后遂以“成连海上琴”为咏学琴的典实。清 丘逢甲《寄怀维卿师桂林》诗:“刺船人去波涛急,凄绝成连海上琴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文选·嵇康〈琴赋〉》注引汉·蔡邕《琴操》:“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,先生曰:‘吾能传曲,而不能移情,吾师有方子春者,善于琴,能作人之情。今在东海上,子能与我同事之乎?’伯牙曰:‘夫子有命,敢不敬从。’乃相与至海上,见于春,受业焉。”唐·吴兢《乐府古题要解》卷下:“《水仙操》,右旧说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,三年而成。至于精神寂寞,情至专一,尚未能也。成连云:‘吾师子春在海中,能移人情。’乃与伯牙延望,无人。至蓬莱山,留伯牙曰:‘吾将迎吾师。’刺船而去,旬时不返,但闻海上水汩(gu)汲漰(peng)凘之声。山林窅(yao)冥,群鸟悲号,怆然叹曰:‘先生将移我情。’乃援琴而歌之。曲终,成连刺船而还,伯牙遂为天下妙手。”

【今译】春秋时,伯牙向成连先生学习弹琴,三年学成。成连对伯牙说:“我能传授你琴曲,却不能陶治你的性情,而我的老师方子春能够做到,他在东海上,你愿同我一道前去请教吗?”伯牙从命,于是二人至海上,来到蓬莱山,成连说要迎师便划船离去,多日不返,伯牙只闻海水奔涌咆哮,只见山林杳杳冥冥,又听成群的海鸟悲鸣,怆然感叹:“先生是在陶冶我的性情啊。”他抚琴高歌,歌毕,成连先生就划船来接伯牙返回。从此,伯牙弹琴遂出神入化,成为天下高手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及人对艺术境界的追求; 也以“成连”指擅长弹琴的人。

【典形】 成连、成连海上琴、成连海水、成连琴、刺船人、海上琴、化琴工、移我情、海山深绝、成连佳趣、成连心。

【示例】

〔成连〕 清·张梁《弹琴》:“钟期既已亡,成连谁能寻。”

〔成连海上琴〕 清·丘逢甲 《寄怀维卿师桂林》:“刺船人去波涛急,凄绝成连海上琴。”

〔成连海水〕 清·金人瑞《周顺庐先生生日》:“成连海水最移情,弘景山居亦有荣。”

〔成连琴〕 清·王士禛《赠劳山隐者》:“清冷鱼山梵,寂寞成连琴。”

〔刺船人〕 清·丘逢甲 《答王贡南同年》:“浩浩天风入素琴,刺船人去有遗音。”

〔海上琴〕 清·王夫之 《重过莲花峰》:“河山憾折延陵剑,风雨长迷海上琴。”

〔化琴工〕 宋·苏轼《授经台》:“剑舞有神通草圣,海山无事化琴工。”

〔移我情〕 清·程先贞《偶兴》:“逝欲访成连,弹琴移我情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篦刮目

    《涅槃经.如来性品》:“如目盲人为治目故,造诣良医,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刮其眼膜。”又《周书.张元传》载:张元祖父丧明三年,元昼夜祈佛,经七日,“其夜梦见一老公,以金鎞治其祖目。谓元曰:‘勿忧悲也,三日之

  • 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

    庆:善。 一人办了好事,亿万臣民便会得到幸福。 旧时常用以规劝国君推行善政。语出《书.吕刑》:“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,其宁惟永。”《淮南子.缪称训》:“昔东户季子之世,道路不拾遗,耒耜余粮宿诸亩首,

  • 贾女私窥

    同“贾氏窥帘”。明张凤翼《红拂记.掷家图国》:“道我似贾女私窥,忍捐恩负主,应猜做偷香情绪。”【词语贾女私窥】   汉语大词典:贾女私窥

  • 讷于言而敏于行

    见〔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〕。

  • 濡头之癖

    源见“濡首”。指饮酒癖好。清钮琇《觚賸.五华山故宫》:“邵子诗笔敏妙,惜有濡头之癖,落魄寡俦,故不甚显于时。”

  • 水犀军

    《国语.越语上》:“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,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,而患其众之不足也。”三国吴.韦昭注:“犀形似豕而大,今徼外所送,有山犀、水犀。水犀之皮有珠甲,山犀则无。亿有三千,所谓贤良也,若今备

  • 雁行

    《礼记.王制》:“父之齿随行,兄之齿雁行;朋友不相逾。”《礼记》中,强调兄弟出行应该象大雁飞行时那样有次序。后遂用为咏兄弟之典。唐.皇甫冉《送从弟预贬远州》诗:“独结南枝恨,应思北雁行。”【词语雁行】

  • 涂泥辱

    源见“曳尾泥涂”。谓甘于勤苦而自在。清曾国藩《地用莫如龟》诗:“从短翻弃长,惜哉支床足;良无藻棁登,不如涂泥辱。”

  • 隐鳞

    同“隐鳞藏彩”。三国 魏曹植《矫志》诗:“仁虎匿爪,神龙隐鳞。”《文选.任昉〈为萧扬州荐士表〉》:“犹惧隐鳞卜祝,藏器屠保。”张铣注:“隐鳞,谓君子如龙之隐也。”【词语隐鳞】   汉语大词典:隐鳞

  • 大臣者,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

    朝廷大臣,要用仁义之道事奉君主,如果行不通,就辞职不干。 旧指为臣之道。语出《论语.先进》:“所谓大臣者,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。”清.顾炎武《与公肃甥书》:“所谓大臣者,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。吾甥宜三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