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当头棒喝

当头棒喝

五灯会元.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上堂,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竖起拂子,僧便喝,师便打。又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亦竖拂子,僧便喝,师亦喝。僧拟议,师便打。”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,棒喝交驰,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。“棒”始于宣鉴,“喝”始于道一。后以“当头棒喝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。清 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卷下:“《书》云:‘作善降祥。’此定理也。为晚近人当头棒喝,实有名征。”袁鹰《悲欢.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》:“这声音如晴天霹雳,当头棒喝,使叛徒们心惊胆战,无地自容。”


偏正 棒喝,佛家禅宗祖师促人领悟佛理时,常一棒击下,或以喝斥令答问。因以此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。《五灯会元·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师问洛浦:‘从上来,一人引棒,一人行喝,阿那个亲?’曰:‘总不亲。’师曰:‘亲处作么生?’浦便喝,师乃打。”△描写人际关系。→醍醐灌顶 暮鼓晨钟←→蔽美扬恶 播糠眯目。也作“当头一击”、“当头一棒”。


解释原指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来学佛的人,常不问情由,用棍棒或呵斥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。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。

出处五灯会元·黄檗(bò)运禅师法嗣·临济义玄禅师》:“上堂,僧问:‘如何是佛法大意?’师亦竖拂子,僧便喝,师亦喝。僧拟议,师便打。”

唐朝时江西有个道一禅师,姓马,时称马祖。有一次,马祖的弟子百丈禅师参见他,他在百丈迷惑不解时大声一喝,使其醒悟。后来,百丈对自己的弟子回忆说:“佛法不是小事,我曾经两次参见马祖道一禅师,蒙他大喝一声,让我觉醒,领悟了佛法的真谛。而他这一声大喝,竟震得我三天都两耳发聋、两眼发黑。”

临济义玄也是唐代的著名禅师。他俗姓荆,曹州(今山东菏泽)南华人。义玄出家后,精研佛教律学,博通经论,后来云游到江西黄檗山参见希运禅师。睦州和尚当时在那里担任首座,看到义玄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,就点化他说:“你到这里已有多时,为什么不去问话?”义玄问:“问什么呢?”睦州说:“你就问:‘什么是佛法大意?’”临济便去问师傅黄檗,话还没有说完,黄檗抬手就打。义玄回来后,睦州问:“你去问话怎么样?”义玄说:“我话还没有说完,和尚就打我。”睦州就说:“你再去问。”义玄又去问,黄檗又打。就这样三度发问,三度被打。义玄搞不明白,就去拜见大愚禅师,经大愚禅师指点,才明白黄檗三打是为了警醒自己的痴呆愚昧。

此后,禅门施教也多以棒喝交加的手段,所以禅门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:“一喝大地震动,一棒须弥粉碎。”意思就是棒喝能引起心灵的震动,能消除像大山一样积压在心头的困惑。


【词语当头棒喝】  成语:当头棒喝汉语词典:当头棒喝

猜你喜欢

  • 虎卧龙跳

    南朝 梁袁昂《评书》:“王右军书,字势雄强,如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,故历代宝之,永以为训。”形容字势雄强超逸。《儿女英雄传》三六回:“安公子经安老爷这几个月的造就工夫,那本殿试卷子真真作得来经经纬史,写

  • 赭衣塞路

    赭(zhě者)衣:赤褐色衣服,是古代的囚衣,因以指囚犯、罪人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说:“秦始皇兼并各诸侯国后,就废掉了先代君王治国的法度,撤销了执行礼谊的官署,滥施刑罚,制定种种苛繁的法律。”“结果却使奸

  • 砺戈

    磨砺兵器。比喻作好战争的准备。《旧唐书.刘仁轨传》:“砺戈秣马,击其不意。彼既无备,何攻不克。战而有胜,士卒自安。”

  • 寡人好货

    寡人:古代侯王谦称自己。货:钱财。 我喜爱钱财。 后泛指拜金者。语出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:“(齐宣)王曰:‘寡人有疾,寡人好货。’”邓星盈《“人心不古”论》(《长江日报》1993年4月7日):“(《

  • 仪狄酒

    源见“大禹恶酒”。借指美酒。明 竹痴居士《齐东绝倒》二出:“我商均,一生靠了爹爹,饮的是仪狄旨美的酒。”

  • 盗潢池

    源见“潢池弄兵”。指起兵叛乱。清黄遵宪《感怀》诗:“迩者盗潢池,神州洿腥膻。”【词语盗潢池】   汉语大词典:盗潢池

  • 鹅帖

    同“鹅群帖”。清李渔《闲情偶寄.器玩》:“凡遇名流,即索新句,视其地之宽窄,以为字之大小,或作鹅帖行书,或作蝇头小楷。”【词语鹅帖】   汉语大词典:鹅帖

  • 鹊噪遇赦

    唐.张鷟《朝野佥载》卷四:“贞观末,南康黎景逸居于空青山,有鹊巢其侧,每饭食以喂之。后邻近失布者,诬景逸盗之,系南康狱月余,劾不承。欲讯(注:审问)之,其鹊止于狱楼,向景逸欢喜,似传语之状。其日传有赦

  • 戟手

    《左传.哀公二十五年》:“褚师出。公戟其手,曰:‘必断而足’。”戟手,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,其状似戟。形容愤怒或勇武。汉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袒裼戟手,奎踽盘桓。”清黄景仁《余忠宣祠》诗:“将军戟手指贼语,

  • 舜风熏

    同“南风薰”。元马祖常《北行》诗:“期绵尧历祚,物阜舜风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