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失真

失真

指左丘明恐怕失去《春秋》之真实内容,而写成了《左氏春秋》。左丘明,一说复姓左丘,名明;一说单姓左,名丘明。春秋时鲁国人,曾任鲁太史(管起草文书、记载史事、天文历法、祭祀等),双目失明,相传他著有《国语》一书,记载春秋时期之各国史。孔子为了阐明帝王之道,曾干求过七十多个国君,但都没有受到信用。孔子因此往西去观览周室的图籍,论列历史的记录和旧日的传闻,从鲁国(春秋鲁国故地指今山东泰山以南汶、泗、沐、沂水流域)的史记出发而编成《春秋》,上起鲁隐公元年(前722年),下到鲁哀公获麟之年(前481年)。他简约史籍文辞,删去繁琐重复之处,以制定义理与法度,从而使得王道完备,人事通彻。孔子的七十多个弟子接受了他亲口传授的意旨,因为其中有批评、规劝、褒扬、隐讳、贬抑、损伤的文辞,不可以在书面上表现出来。鲁国有才德的左丘明担心孔子的弟子们各自坚持不同的思想和理论,各持己见,而失去《春秋》的真实内容,因此他按照孔子编的史记,详细地记述自己的见解,写成了《左氏春秋》。后以此典比喻失去本意,或指失去真实内容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4《十二诸侯年表》509、510页:“孔子明王道,干七十余君(孔子周游不及十国,“干七十余君”是夸张说),莫能用,故西观周室,论史记旧闻,兴于鲁而次《春秋》,上记隐,下至哀之获麟,约其辞文,去其烦重,以制义法,王道备,人事浃(jiā家,通透)。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旨,为有所刺、讥(规劝)、褒、讳、挹(yì益,通“抑”)、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。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,各安其意,失其真,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,成《左氏春秋》(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据《春秋》所编之编年史)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:“充好论说,始若诡异,终有理实。以为俗儒守文,多失其真,乃闭门潜思,绝庆吊之礼,户牖墙壁各置刀笔,箸《论衡》85篇,20余万言,释物类同异,正时俗嫌疑。” 唐·李白《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》:“朴散不尚古,时讹皆失真。” 唐·李甫《李潮八分小篆歌》:“峄山之碑野火焚,枣水传刻肥失真。”


【词语失真】   汉语词典:失真

猜你喜欢

  • 染竹成斑

    源见“湘妃竹”。指斑竹。唐宋之问《晚泊湘江》诗:“唯馀望乡泪,更染竹成斑。”

  • 地舆

    源见“舆地”。指大地。唐 熊曜《琅琊台观日赋》:“倾地舆而通水府,汲天盖而骇长鲸。”【词语地舆】   汉语大词典:地舆

  • 鸡群

    源见“鹤立鸡群”。比喻平庸之辈。宋范仲淹《谢柳太傅惠鹤》诗:“鸡群与处曾非辱,鹏路将翔孰谓荣?”【词语鸡群】   汉语大词典:鸡群

  • 升孔堂

    源见“升堂入室”。喻学问、技艺、道德等进入高深的境界。《晋书.石崇传》:“〔崇〕尝与王敦入太学,见颜回原宪之象,顾而叹曰:‘若与之同升孔堂,去人何必有间。’”

  • 直道三黜

    源见“柳惠三黜”。指为官持直道屡受挫折。唐白居易《叹鲁》诗:“展禽胡为者,直道竟三黜。”

  • 化鹏

    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,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。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,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。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是鸟也,海运(注:一说为海水沸涌;另说,运即运行,海运指在海上运行)则将

  • 汗青头白

    唐刘知幾《史通.忤时》:“每欲记一事载一言,皆阁笔相视,含毫不断。故头白可期,而汗青无日。”汗青,古人记事于竹简,火烤青竹,使水分如汗渗出而干,以便书写与保存。后以“汗青头白”指著书惨淡,书成人老。明

  • 开诚布公

    指待人处事坦白公正,诚恳无私。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以来,一直担任丞相这一职务。《三国志·蜀志》《诸葛亮传》中评论他:诸葛亮作丞相,安抚百姓,向人民揭示仪礼,减少官吏的数量,依法办事。他待人坦诚,主持

  • 珠生骊龙颔

    源见“探骊得珠”。形容诗文精彩。唐皎然《答裴集阳伯明二贤各垂赠二十韵今以一章用酬两作》:“珠生骊龙颔,或生灵蛇口。”

  • 鵩鸟长沙

    源见“贾生赋鵩”。谓被谪去荒远之地。唐杜甫《哭韦大夫之晋》诗:“鵩鸟长沙讳,犀牛蜀郡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