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嗜痂之癖

嗜痂之癖

嗜:非常喜好。痂:伤口、疮口愈合后所结成的干皮。癖:积久成习的爱好。爱吃疮痂的一种癖性。形容人的嗜好乖僻。刘邕,南朝宋人,刘穆之的儿子。特别喜欢吃疮痂,说味道像鳆鱼那样鲜美,以至于他手下的官吏不论有无罪责都处以鞭笞,为的是伤口结痂给他吃。一次,刘邕到孟灵休家,孟灵休先前患灸疮,有一个疮痂脱落在床上,刘邕拿起来吃了。孟灵休大惊失色,便把疮痂都揭下来让他吃,以至于全身流血不止。

【出典】:

宋书》卷42《刘穆之传》1308页:“尝诣孟灵休,灵休先患灸疮,疮痂落床上,因取食之。灵休大惊。……灵休疮痂未落者,悉褫取以饴邕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四·罗刹海市》:“异史氏曰:‘花面逢迎,世情如鬼。嗜痂之癖,举世一辙。’” 郭沫若《新陈代谢》:“例如喜欢墨家,便连墨家崇拜鬼神都要替它辩解,或说出一番民主的意义出来,那未免近于嗜痂成癖了。”


偏正 嗜,嗜好;痂,疮口或伤口上的硬壳;癖,习惯性的爱好。指怪诞的嗜好。《南史·刘穆之传》:“穆之孙邕,性嗜食疮痂,以为味似鳆鱼。”鲁迅《热风·对于批评家的希望》:“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,就是望吃菜的没有‘~’……”※癖,不读作pì。△贬义。多用于指不好的习惯。→逐臭之夫。也作“嗜痂成癖”。


【词语嗜痂之癖】  成语:嗜痂之癖汉语词典:嗜痂之癖

猜你喜欢

  • 山阳哀逝

    同“山阳笛”。明张煌言《祭建国公郑羽长文》:“山阳哀逝,士衡辨亡;交此百忧,云胡弗伤!”

  • 鵩作赋

    源见“贾生赋鵩”。指遭受贬谪,自伤不幸。唐张说《赠赵侍御》诗:“长沙鵩作赋,任道可知浅。”

  • 舐犊心

    源见“老牛舐犊”。喻爱子之心。明杨基《忆子》诗:“平生舐犊心,时时背灯笑。”

  • 如影随形

    《管子.任法》:“然故下之事上也,如响之应声也;臣之事主也,如影之从形也。”后因以“如影随形”喻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关系密切,不能分离。宋邵伯温《闻见前录》卷六:“其问祸淫福善,莫不如影随形,焕若丹青,明

  • 咬牙恨齿

    见“咬牙切齿”。《西游记》86回:“八戒闻言,~,忍不住举起钯,把那坟冢一顿筑倒。”【词语咬牙恨齿】  成语:咬牙恨齿汉语大词典:咬牙恨齿

  • 无可救药

    病情危急,无药可治。常比喻人情事势等败坏到无法挽救。冰心《我的学生》:“医生发现她是得了黍形结核症,那是周身血管都有了结核细菌,是结核症中最猛烈最无可救药的一种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.内山完造作〈活

  • 狗监知

    同“狗监揄扬”。宋方岳《旅思》诗:“无诗传与鸡林去,有赋羞令狗监知。”

  • 邻凶不杵

    《礼记.曲礼上》:“邻有丧,舂不相。里有殡,不巷歌。”东汉.郑玄注:“助哀也。相,谓送杵声。”据《礼记》所载,中国古时邻居有丧事,舂谷之时便停止唱号子,以表示致哀而不相扰之意。后用为咏邻里和睦之典。唐

  • 月下书

    源见“月下老人”。指姻缘簿。元 柯丹丘《荆钗记.启媒》:“人间未结前生契,天上先成月下书。”【词语月下书】   汉语大词典:月下书

  • 巴讴

    同“巴人下里”。元谢应芳《水调歌头.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》词:“多谢寄来双鲤,《白雪》《阳春》数曲,为我和巴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