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周郎顾曲

周郎顾曲

或称“顾曲周郎”。原指周瑜精通音乐。后分别指爱好音乐或有很高音乐素养的人。周瑜(事迹见前“升堂拜母”条)少时风流倜傥,精通音乐,即使饮酒过量,乐曲有了缺漏或错误,也能听出来,并且必然要人家改正。所以当时的人编了一首民谣说:“曲有误,周郎顾。”后也因此以“顾曲”表示欣赏音乐、戏曲。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吴书》《周瑜传》卷54第1265页:“瑜少精意于音乐,虽三爵之后,其有阙误,瑜必知之,知之必顾,故时人谣曰:‘曲有误,周郎顾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刘克庄《哭孙李蕃二首》其一:“看花李益无同伴,顾曲周郎有后身。” 清·俞樾《余莲村劝善杂剧序》:“谁谓周郎顾曲之场,非即生公说法之地乎。”


主谓 周瑜精于音乐。语本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:“瑜少精意于音乐,虽三爵之后,其有阙误,瑜必知之,知之必顾,故时人谣曰:‘曲有误,周郎顾。’”清·愈樾《余莲村劝善杂剧序》:“谁谓~之场,非即生公说法之地乎!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指爱好音乐或有很高音乐素养的人。也作“顾曲周郎”。


【典源】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:“ (周)瑜少精意于音乐,虽三爵之后,其有阙误,瑜必知之,知之必顾,故时人谣曰:‘曲有误,周郎顾。’”

【今译】 三国吴周瑜字公瑾,是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,年二十四即任建威中郎将,时人呼为“周郎”。他年轻时曾专心研究音乐,造诣颇深,即使饮酒微醉之时,如果奏曲有误,他也能听出来,一定回头去看奏曲的人。因而当时人传语:“曲有误,周郎顾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对音乐精通; 也指席上欣赏音乐; 或用以借指听音乐的知音或情人。

【典形】 顾曲、顾曲多情、顾曲中误、顾曲周公瑾、顾曲周郎、回头顾曲、曲误动周郎、知音周郎、周郎顾、周郎顾曲、周郎知曲误、曲误不须顾、公瑾见误、周郎一顾、恋红牙、微笑周郎、畏周郎、顾曲人、周郎醉眼、觅周郎、小误已回头、忆周郎、郎能顾曲。【示例】

〔顾曲〕 宋·周邦彦《玉楼春》:“休将宝瑟写幽怀,座上有人能顾曲。”

〔顾曲多情〕 宋·毛珝《踏莎行·题草窗词卷》:“顾曲多情,寻芳未老,一庭风日知音少。”

〔顾曲中误〕 清·黄景仁《迈陂塘·白紵山》:“南州雄踞,笑作贼匆匆,更何情绪,来顾曲中误?”

〔顾曲周公瑾〕 清·沈受宏《赠吴事衍》:“共传顾曲周公瑾,谁识哀时庾子山。”

〔顾曲周郎〕 宋·刘克庄 《摸鱼儿》:“问顾曲周郎,而今还解,来听小词否?”

〔回头顾曲〕 清·郑燮《周瑜宅》:“想他豪竹哀丝,回头顾曲,虎帐谈兵歇。”

〔曲误动周郎〕 南朝陈·江总《和衡阳王殿下高楼看妓》:“弦心艳卓女,曲误动周郎。”

〔知音周郎〕 宋·苏轼《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》:“知音如周郎,议论亦英发。”

〔周郎顾〕 唐·李瑞《听筝》:“欲得周郎顾,时时误拂弦。”

〔周郎顾曲〕 宋·罗椅《柳梢青》:“子野闻歌,周郎顾曲,曾恼夫君。”

〔周郎知曲误〕 金·元好问 《南冠行》:“长安张敞号眉妩,吴中周郎知曲误。”


【词语周郎顾曲】  成语:周郎顾曲汉语词典:周郎顾曲

猜你喜欢

  • 蓝田尉

    同“灞陵醉尉”。清陈维崧《贺新郎.送彭直上下第还邓州》词:“身是陇西猿臂种,家世由来善射。遭几度、蓝田尉骂。”

  • 两楹奠

    《礼记.檀弓上》:“‘予(孔子)畴昔之夜,梦坐奠于两楹之间,夫明王不兴,而天下其孰能宗予,余殆将死也。’盖寝疾七日而没。”孔子在临死前七日,曾梦见自己坐于两楹之间受祭奠,自知有生之日不长,因而对生不被

  • 握蛇之价

    源见“隋侯之珠”。喻怀有非凡的才华,为无价之宝。《旧唐书.文苑传序》:“门罗吐凤之才,人擅握蛇之价。”

  • 迁乔

    源见“出谷迁乔”。喻指登第或迁居。唐刘禹锡《寄唐州杨八归厚》诗:“何况迁乔旧同伴,一双先入凤凰池。”自注:“时徐晦、杨嗣复二舍人与唐州同年及第。”清李调元《题李鹤林〈听莺图〉兼求墨兰》诗:“惕斋始迁乔

  • 悲玉璞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悲叹怀才不遇。宋余靖《桂源早行》诗:“自堪悲玉璞,谁复筑金台?”

  • 胡为乎来哉

    胡:何。 它为什么会来呢? 表示事物来得奇突。语出宋.欧阳修《秋声赋》:“噫嘻,悲哉!此秋声也,胡为乎来哉?”清.李渔《闲情偶寄.演习部.脱套第五》:“其下体前后二幅,名曰‘遮羞’者,必以硬布裱骨

  • 剪须

    《旧唐书.李勣传》:“勣时遇暴疾(注:李勣,本姓徐,名世勣,永徽中,以犯太宗讳改单名为勣,后赐姓李),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,太宗乃自剪须,为其和药。勣顿首见血,泣以恳谢,帝曰:‘吾为社稷计耳,不烦深谢。

  • 盘马弯弓

    唐.韩愈《雉带箭》:“原头火烧静兀兀,野雉畏鹰出复没。将军欲以巧伏人,盘马弯弓惜不发。……”诗人以“盘马弯弓”这一特定镜头,突出将军自信、矜持、踌躇满志的神态。后以此喻引而不发之典。宋.敖陶孙《竹间新

  • 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

    宁:岂,难道。有种:谓世代相传。种,种族。 王侯将相,难道是种族遗传的吗? 用反诘的语气表示王侯将相无种,功名事业全在人为。语出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:“且壮士不死即已,死即举大名耳,王侯将相,宁有种

  • 斑衣儿啼

    同“斑衣戏彩”。宋黄庭坚《送少章从翰林苏公馀杭》诗:“斑衣儿啼真自乐,从师学道也不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