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名落孙山

名落孙山

宋.范公偁《过庭录》:“吴人孙山,滑稽才子也。赴举他郡,乡人托以子偕往;乡人子失意,山缀榜末,先归。乡人问其子得失,山曰:‘解名尽处是孙山,贤郎更在孙山外。’”

孙山应试,中得最后一名,若名在孙山之外,当然未被录取。后因称科考落榜为“名落孙山”。

清.蒲松龄《聊斋志异.于去恶》:“文场翻覆仗巡环,旅邸相逢往复还。无限牢骚歌当哭,个中滋味问孙山。”


主谓 孙山,人名。意思是考试落名或未被录取。语出宋·范公偁《过庭录》:“吴人孙山,滑稽才子也。赴举他郡,乡人托以子偕往;乡人子失意,山缀榜末,先归。乡人问其子得失,山曰:‘解名尽处是孙山,贤郎更在孙山外。’”柳建伟《王金栓上校的婚姻》:“正是因为我太偏爱祖国的语言文字,才导致我语文考了全县第一,最后却~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人的成绩方面。→功名蹭蹬 榜上无名 屡试不第 ↔名列前茅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


考试落第被称为 “名落孙山”。

为什么如此言之?

宋·范公偁 《过庭录》记载说,吴人孙山, “滑稽才子也”。有年去他郡参加科举考试,有个同乡托他带其子一同赴考。结果,同乡之子考试失意,未被录取,而孙山有幸考中了,但却是最后一名( “缀榜末”) 。发榜后,孙山当然心怀喜悦,先自回家了。那位同乡问他 “其子得失”,孙山回答说: “解名尽处是孙山,贤郎更在孙山外。”孙山没有直说 “你的儿子落第了”,而是委婉地说道: “我已是解名的最后一名,令郎却还在我的名后!”此真见其乃 “滑稽才子”。

科举时,乡试的第一名为 “解元”。 “解名”犹 “解额”。马端临 《文献通考·选举四》: “取诸科解名十分之三增进士额。”谓取各科解元十分之三以增加进士的名额。

“解元”由乡试产生,犹 “秀才”; 而后到 “省”里考试,考中者谓之 “举人”( 中举。明清时由乡试产生,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称) ; 最后为殿试,考中者为 “进士”( 及第。进士分三甲,头甲前三名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) 。

孙山前往他郡赴考而得中最后一名,故其名排在他之后者,谓之“名落孙山”。也就是说, “排名落在孙山之后”,其意当然是 “落榜”了。故今考试落榜,也可称为 “名落孙山”。


【词语名落孙山】  成语:名落孙山汉语词典:名落孙山

猜你喜欢

  • 刘四骂人

    《旧唐书.刘祎之传》:“父子翼,善吟讽,有学行……性不容非,朋僚有短,常面折之。友人李伯乐尝称曰:‘刘四(刘子翼,排行四)虽复骂人,人都不恨。’”后以“刘四骂人”谓用诙谐的俏皮话骂人。清陈廷焯《白雨斋

  • 子母钱

    源见“青蚨”。谓用之不绝的钱财。唐许浑《赠王山人》诗:“君臣药在宁忧病,子母钱成岂患贫。”【词语子母钱】   汉语大词典:子母钱

  • 蕉梦

    同“蕉鹿梦”。宋张炎《甘州.赋众芳所在》词:“向一丘一壑,留恋年光。又何心逐鹿,蕉梦正钱塘。”

  • 覆杅

    同“覆盂”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九:“君子之居也,绥如安裘,晏如覆杅。”【词语覆杅】   汉语大词典:覆杅

  • 摺胁折齿

    源见“溺篑”。指受欺遭辱。汉邹阳《狱中上书自明》:“范雎摺胁折齿于魏,卒为应侯。”

  • 辟寒金

    旧题晋.王嘉《拾遗记》卷七:“昆明国贡嗽金鸟,形如雀而色黄,羽毛柔密,常吐金屑如粟,铸之可以为器。此鸟畏霜雪,乃起小屋处之,名曰辟寒台。宫人争以鸟吐之金,用饰钗珮,谓之辟寒金。故宫人相嘲曰:‘不服辟寒

  • 湘篁染泪

    同“湘妃怨”。唐李商隐《离思》诗:“朔雁传书绝,湘篁染泪多。”

  • 山上山

    《玉台新咏》卷十《古绝句四首》其一:“藁砧今何在,山上复有山。”山上有山,暗隐一个“出”字;藁砧,指夫。两句是说夫外出未归。后遂以“山上山”用为婉言外出之语。唐.独孤及《与韩侍御同寻李七舍人不遇题壁留

  • 跋胡

    《诗经.豳风.狼跋》:“狼跋其胡,载疐其尾。”汉.毛氏传:“老狼有胡,进则躐其胡,退则跲其尾,进退有难,然而不失其猛。”跋胡,意为踏着领下的垂肉。《狼跋》以狼起兴,说狼进则踏胡,退则踩尾。故狼在奔跑时

  • 李代桃

    同“李代僵桃”。清李玉《清忠谱.捕义》:“怎偷生?惜羽毛。急向公庭分白皂,肯任他人李代桃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