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半途而废

半途而废

亦作“中道而废”、“中途而废”,指中途停止,做事没有恒心,有始无终。孔子说,作为一个君子,我是遵照儒家学说来决定行动的,中途停止下来,我是不会的。

【出典】:

礼记·中庸》:“君子遵道而行,半涂而废,吾弗能已矣。”

【例句】:

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。” 北齐·魏收《魏书·元英传》:“(英表曰)实愿朝廷开远略,少复赐宽,假以日月,无使为山之功,中途而废。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三回:“(姜)维曰:‘臣已得祁山之寨,正欲收功,不期半途而废,此必中邓艾之计矣。’”


偏正 走到半路就停止了。比喻事情中途废止。语出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废,吾弗能已矣。”西门丁《玉佛谜》:“萧穆道:‘头儿,这人即使以一敌二胜算还是很高的,他为何~。’”△描写做事不能坚持到底。→中道而废 中道而止前功尽弃 ↔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昼夜不舍。也作“半途之废”、“半涂而罢”、“半涂而废”。


解释半路上终止。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。

出处礼记·中庸》:“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废,吾弗能已矣。”

中庸》是《礼记》中的重要篇目,又与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并称为“四书”,主要叙述中庸之道。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政治、哲学思想,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,既不过分也无不及。《中庸》中记录和整理了孔子的言论,其中有一段讲到,孔子说:“世上有些人避世隐居,行为怪异,虽然后代有人称赞他们,但是我不愿去做这样的事。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,但往往半路上终止,我是不会中途停止的。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,即使隐没在世间而不为人们所了解,也决不后悔,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。”

近义有始无终

反义有始有终

例句

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,而应善始善终。


【词语半途而废】  成语:半途而废汉语词典:半途而废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分鼎峙

    见“鼎足三分”。《梁书·侯景传》:“为君计者,莫若割地两和,~ 。

  • 桃之夭夭

    《诗经.周南.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“桃之夭夭”,形容桃花繁茂鲜艳盛开的样子。“桃”与“逃”谐音,故世人以“逃之夭夭”作诙谐语,意谓逃走得无影无踪。清.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这么一

  • 铜钵探题

    源见“击钵催诗”。指限时成诗。宋王之道《望海潮.重九和彦时兄》词:“正少年游冶,人在任庄。铜钵探题,金钗当酒,一时绿鬓红妆。”

  • 我辈岂是蓬蒿人

    蓬蒿人:犹言草野之人。 我们难道一辈子就这样做一个屈居下位默默无闻的人。 自叹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辞。语出唐.李白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: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!”宋.贺铸《小梅花.行路难》:“

  • 钝如槌

    唐.房玄龄等撰《晋书.祖逖传》记祖逖的哥哥祖纳有一次对梅陶和钟雅说:“君汝颍之士,利如锥;我幽冀之士,钝如槌。持我钝槌,捶君利锥,皆当摧矣。”汝颍即汝水和颍水,在这里指南方;幽冀即幽州和冀州,在这里泛

  • 白首郎

    同“白发郎潜”。唐杜甫《元日示宗武》诗:“训谕表衿子,名惭白首郎。”宋苏轼《次韵赵令铄》:“东坡已报六年穰,惆怅红尘白首郎。”【词语白首郎】   汉语大词典:白首郎

  • 不分牛

    《庄子.秋水篇》:“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。泾流之大,两涘渚崖之间,不辨牛马。”秋水暴涨,黄河盈满,使涯岸变宽,隔水远看,不能分辨牛马。后用为咏水面宽阔、隔岸看不清事物之典。唐.孔德绍《王泽岭遭洪水》诗:

  • 犀顶龟文

    《后汉书.李固传》:“固貌状有奇表,鼎角匿犀,足履龟文。”李贤注:“鼎角者,顶有骨如鼎足也。匿犀,伏犀也。谓骨当额上入发际隐起也。足履龟文者二千石,见《相书》。”头顶骨隆起如犀牛,脚掌上有龟背纹。旧时

  • 象寄译鞮

    《礼记.王制》:“五方之民,言语不通,嗜欲不同。达其志,通其欲,东方曰寄,南方曰象,西方曰狄鞮,北方曰译。”孔颖达疏:“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,言传寄外内言语。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,言放(仿)象外

  • 龙头人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华歆传》:“歆为吏,休沐出府,则归家阖门。议论持平,终不毁伤人。”南朝宋.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曰:“歆与北海邴原、管宁俱游学,三人相善,时人号三人为‘一龙’,歆为龙头,原为龙腹,宁为龙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