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分庭抗礼

分庭抗礼

抗,亦作“伉”,对等相当的意思,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,相对行礼,以平等地位相待。后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,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。孔子曾与一渔父坐而论道,渔夫高谈阔论并对孔子进行批评,孔子却对其异常敬重。孔子的学生子路感到很奇怪,便问孔子,我追随先生您已经很久了,从未见您对人如此尊敬。各国的君主和您相见,还都以对等之礼,而您还有倨傲不恭的脸色,现在一个打渔的拄着拐杖在您面前大模大样地站着,您却打躬作揖,他说话时,您先拜上一拜,然后再作回答,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?学生们都对您很有看法,一个渔夫那里值得这样尊敬呢?

【出典】:

庄子·渔父》:“子路旁车而问曰:由得为役久矣,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。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,夫子犹有倨傲之容。今渔父杖拏逆立,而夫子曲要磬折,言拜而应,得无太甚乎!门人皆怪夫子矣,渔人何以得此乎?”

【例句】:
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子贡结驷连骑,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,所至,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。”


连动 抗礼,平行行礼。抗礼,亦作“伉礼”。原指宾主分立庭院两边,相对行礼,平等相待。后比喻平起平坐,互相对立或闹独立,搞分裂。语出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张贤亮《小说中国》:“在中国古代,历朝都有所谓‘布衣宰相’或此类人物,凭笔杆子取得‘功名’的读书人即使身在田野躬耕农亩,见了县长也敢~,官员要判他罪还需先向上申报,夺他的‘功名’,手续麻烦得很。”△多用于互相对立抗衡方面。→鼎足之势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↔和衷共济 你谦我让。也作“分庭伉礼”。


分庭抗礼”比喻彼此相互对立、平起平坐之意。原意为宾、主于庭中两边分别行礼。

“分庭”,指主人、客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。

抗礼”,指彼此相互施礼。但,为什么是 “抗”呢?

“抗”通 “伉”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 “天下莫之能伉。”伉读与“抗”同。因此,“抗礼”犹 “伉礼”。

“伉”谓匹敌、对等,如夫妻即谓伉俪。《韵会》: “伉俪,配耦也,敌也。”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 “已不能庇其伉俪。”疏: “伉俪者,言是相敌之匹耦。”耦通偶。

所以,“伉礼”即谓对等施礼。“分庭抗礼”就是在庭中分两边相互对等行礼。因此,其义便是地位相当,难出高下。

语出 《庄子·渔父》: 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“伉”,后通作 “抗”。


【词语分庭抗礼】  成语:分庭抗礼汉语词典:分庭抗礼

猜你喜欢

  • 鹿走邯郸

    源见“中原逐鹿”、“黄粱梦”。喻指争夺天下,终归虚幻。清梁清标《望海潮.镇阳怀古》词:“叹霸图灰劫,鹿走邯郸。”

  • 凿壁借馀辉

    同“穿壁借馀光”。清赵翼《刘穆庵侍读见余近作枉赠佳章依韵奉答》之三:“旅邸喜仍邻近在,可容凿壁借馀辉。”

  • 宣尼忘味

    源见“闻韶忘味”。指孔子到齐国闻《韶》忘味事。形容《韶》乐的高妙尽美。唐元稹《箫韶九成赋》:“故季札聆音而感深,宣尼忘味于耳盈。”

  • 垂缨

    《后汉书》卷三《章帝纪》:“诏曰:‘……往者妖言大狱,所及广远,一人犯罪,禁至三属,莫得垂缨仕宦王朝。’”古人曾将系垂冠缨缨带作为官员的服饰标志。后以“垂缨”代指作官。唐.鲍溶《秋思三首》其三:“百年

  • 金翅擘海

    比喻文辞华丽,气象阔大。明代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卷六:“李杜二人,为金翅擘海,香象渡河,下视郊、岛辈,直虫吟草间耳。”李、杜:指李白、杜甫。金翅:金翅雀。擘:分开。郊、岛:指孟郊、贾岛。主谓 金翅,佛经

  • 翟氏门

    同“翟公之门”。明李梦阳《东庄藩司诸公见过》诗:“桑麻事业陶公径,鸟雀人情翟氏门。”

  • 牛山悲

    同“牛山下涕”。唐李白《君子有所思行》:“无作牛山悲,恻怆泪沾臆。”【词语牛山悲】   汉语大词典:牛山悲

  • 懔懔生气,厌厌九泉

    《世说新语.品藻》:“庾道季(庾龢)云:‘廉颇、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,懔懔恒如有生气;曹蜍、李志虽见在,厌厌如九泉下人。’”曹蜍,本名曹茂之,彭城人,蜍是其小字,官尚书郎。李志,字温祖,江夏钟武人,官员

  • 卖剑买牛

    卖掉刀剑,购买耕牛,指弃武务农,事见《汉书·循吏传》。汉宣帝时,渤海各郡闹饥荒,农民纷起造反。宣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前去治理弹压。龚遂决定采取安抚政策,他赴任后,看到当地民风追求奢侈,人们喜欢经商、游

  • 青眸

    同“青眼”。宋黄裳《与南京留守》诗:“泽国旌麾十几秋,一封曾去辱青眸。”自注:“裳昔年见公于霅上,已辱奖借。”【词语青眸】   汉语大词典:青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