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击贼笏

击贼笏

笏(hù护),古代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的板子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制成,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。用笏来打击奸臣,则出自唐段秀实之事迹。亦称“夺笏击贼”。段秀实(719-783年),字成公,陇州(qiān千)阳(今陕西千阳)人。曾举明经,被他人取代,遂投笔从戎。天宝年间为安西都护府别将,曾随高仙芝讨大食,又随封常清讨大勃律。以功升为绥德府折冲都尉。安禄山占据长安后,他曾劝说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率兵往救,遂任节度判官。后又曾任怀州长史、兼河西节度留后、泾州刺史、四镇、北庭、邠宁三节度副使及四镇、北庭行营兼泚原郑颍节度使,司农卿等职。建中四年(783年),朱泚(cǐ此)谋反,召秀实等人议事。当朱泚谈及僭(jiàn渐)位之事时,段秀实勃然而起,夺走旁边人的象笏,奋跃而前,唾泚面大骂道:“狂贼!我恨不得将你斩成万段!怎能和你一起谋反!”并向朱泚击去。后被杀。

【出典】:

旧唐书》卷128《段秀实传》3587页:“秀实戎服,与(朱)泚并膝,语至僭位。秀实勃然而起,执(源)休腕夺其象笏,奋跃而前,唾泚面大骂曰:‘狂贼,吾恨不斩汝万段,我岂逐汝反耶!’遂击之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“或赤击贼笏,逆竖头破裂。” 明·李东阳《司农笏》:“司农手中无寸铁,夺笏击贼贼脑裂。”


【词语击贼笏】   汉语词典:击贼笏

猜你喜欢

  • 星精款阁

    源见“青藜照阁”。谓学有高人传授。清程先贞《还山春事》诗:“星精款阁惭刘向,仙侣移舟愧李膺。”

  • 刘桢抱病

    同“刘桢病”。唐李商隐《楚泽》诗:“刘桢元抱病,虞寄数辞官。”

  • 聊复尔尔

    同“聊复尔耳”。《儿女英雄传》三九回:“老爷觉得只要有了他那寿酒寿文二色,其余也不过未能免俗,聊复尔尔而已。”见“聊复尔耳”。《歧路灯》95回:“本日演戏佐酒,原是未能免俗,~之意。”【词语聊复尔尔】

  • 拱北辰

    《论语.为政》:“子曰:‘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众星共之。’”按,共为“拱”的本字。孔子曾以北极星为众星所围,来比喻帝王为众臣环绕。后遂用为群众随明主之典。唐.刘禹锡《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

  • 汉威仪

    《后汉书.光武帝纪上》:“更始将北都洛阳,以光武行司隶校尉,使前整修宫府。于是置僚属,作文移,从事司察,一如旧章。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,见诸将过,皆冠帻,而服妇人衣,诸于绣镼,莫不笑之,或有畏而走者。及

  • 先声夺人

    《左传.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军志有之:先人有夺人之心,后人有待其衰。”后因以“先声夺人”谓先张扬声威以挫敌之士气。宋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卷十三:“今中国欲大举以灭交趾,兵法有先声夺人之心,不若先举兵入寇。

  • 不为斗米折腰

    同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明汪廷讷《狮吼记.谏柳》:“陶元亮不为斗米折腰,至今犹有生气。”

  • 明珠夜投

    同“明珠投暗”。梁启超《译印政治小说序》:“《六经》虽美,不通其义,不识其字,则如明珠夜投,按剑而怒矣!”见“明珠暗投”。梁启超《译印政治小说序》:“《六经》虽美,不通其义,不识其字,则如~,按剑而怒

  • 樵柯烂

    源见“柯烂忘归”。形容时间长久。清尤侗《与一乘上人弈偶成四首》之一:“休疑山里樵柯烂,残局才完日已斜。”

  • 六龙日驭

    源见“羲和驭日”。指太阳运行。亦借指皇帝乘车驾出行。唐鲍溶《忆郊天》诗:“六龙日驭天行健,神母呈图地道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