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克己奉公

克己奉公

即约束、限制自己的私欲而将精力奉献于自己所投身的事业。祭遵(?-33年)字弟孙,颖川颖阳(今河南禹县)人。刘秀初起兵,祭遵为执法官,因执法严明,元所畏避,进刺奸将军。建武初,以功拜征虏将军,颖阳侯。后从征隗嚣、公孙述,卒于军中。《后汉书》在评论其一生为人行事时说:“祭遵为人廉洁、谨慎,对自己严加约束而将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之中,所有赏赐都分给属下士卒,家无余财,光武帝刘秀对他极为器重。”

【出典】:

后汉书》卷20第741页《祭遵传》:“遵为人廉约小心,克己奉公,赏赐辄尽与士卒,家无私财,身衣韦绔,布被,夫人裳不加缘,帝以是重焉。及卒……谥曰成侯。”

【例句】:

魏书·高祖纪上》:“自今牧守温仁清俭、克己奉公者,可久于其任。” 毛泽东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》:“而大公无私、积极努力、克己奉公、埋头苦干的精神,才是可尊敬的。”


并列 指约束自己以一心奉公。语出《后汉书·祭遵传》:“遵为人廉约小心,克己奉公。”从维熙《走向混沌》:“他认为右派应当苦练脚板工,并无条件地~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表达个人对集体、社会等方面的心志。→廉洁奉公 不私其利 ↔假公济私


解释约束自己,以公事为重。

出处后汉书·祭遵传》:“遵为人廉约小心,克己奉公,赏赐辄尽与士卒,家无私财,身衣韦绔,布被,夫人裳不加缘。”

祭遵是东汉著名将领。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。祭遵家境殷富,却十分节俭,不穿华美的衣服。母亲去世后,祭遵亲自背土,垒造坟茔,得到人们的尊敬。

祭遵有胆有识,不畏强权,主持正义。有一次,他担任军中执法,有个伺候光武帝刘秀的小郎官犯了法。祭遵毫不客气,当场处死了他。刘秀知道后,十分恼怒,下令逮捕祭遵,加以惩处。主簿陈副劝阻说:“您常想让军容整肃,现在祭遵执法毫无避忌和袒护,正是帮助您整肃诸军的好机会。”刘秀于是赦免了祭遵,并任命他为刺奸将军。这事以后,刘秀常对将领们说:“你们要当心祭遵!他连我喜爱的郎官都杀了,也一定不会袒护你们。”又有一次,祭遵奉命征讨敌人,战斗中敌人的箭射穿了祭遵的嘴,血流不止。众将见祭遵受伤,边战边退。祭遵见状,不顾伤痛,大声呵止。士兵们勇气倍增,大破敌兵。

祭遵为人廉洁谨慎,约束自己,以公事为重。皇上赏赐给他的东西,他总是全部分给士兵,以至于自己家中没有什么私财。他身穿皮衣裤,盖布被子,夫人的衣裙也不绣花边。光武帝刘秀因此非常器重他。祭遵死后,刘秀非常悲痛,亲自前往送葬,赠予谥号“成侯”。

近义公而忘私

反义假公济私

例句

自私自利,消极怠工,贪污腐化,风头主义等等,是最可鄙的;而大公无私,积极努力,克己奉公,埋头苦干的精神,才是可尊敬的。


【词语克己奉公】  成语:克己奉公汉语词典:克己奉公

猜你喜欢

  • 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

    山:山谷。梁:桥梁。雉( ㄓˋ zhì ):野鸡。时哉:得其时呀。 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,得其时呀!得其时呀!” 意谓野鸡时运好,能自由飞翔,自由落下。语出《论语.乡党》:“色斯举矣,翔而后集。

  • 福过灾生

    亦作“福过祸生”。享福过度,则生灾祸。乐极生悲之意。庾亮(289-340年),字元规,颍川鄢陵(今河南鄢陵)人。东晋初,受命侍读东官,与温峤并为太子布衣之好。明帝司马绍继位,倍受宠信,太宁三年(公元3

  • 案头萤火

    同“案上萤”。清孙枝蔚《喜张稚恭南还因有赠》诗:“案头萤火干虽久,瓮里葡萄满自如。”

  • 竖子成名

    《晋书.阮籍传》:“(籍)尝登广武,观楚汉战处,叹曰:‘时无英雄,使竖子(指汉高祖刘邦)成名!’登武牢山,望京邑而叹,于是赋‘豪杰诗’。景元四年(即公元二六三年)冬卒,时年五十四。”阮籍清高自负,放荡

  • 隐鳞藏彩

    《后汉书.陈留老父传》:“夫龙不隐鳞,凤不藏羽,网罗高悬,去将安所。”后因以“隐鳞藏彩”比喻贤者潜隐待时。三国 魏嵇康《卜疑》:“宁隐鳞藏彩,若渊中之龙乎?将舒翼扬声,若云间之鸿乎?”并列 鳞,指龙的

  • 来日苦无多

    未来的日子苦恨没有多少了。 常用作叹老之辞。语出唐.韩愈《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》:“年皆过半百,来日苦无多。”宋.苏轼《满庭芳》:“百年强半,来日苦无多。”宋.施彦直《北窗炙輠录》卷上:“宇文

  • 千金诺

    源见“一诺千金”。指信实可靠的贵重许诺。唐钱起《送李判官赴桂州幕》诗:“且感千金诺,宁辞万里游?”清吴伟业《家园次罢官吴兴有感》诗之三:“枉殉千金诺,空酬一饭恩。”【词语千金诺】   汉语大词典:千金

  • 顺革

    《易.革》:“小人革面,顺以从君也。”后因以“顺革”谓改变旧态而归顺。《新唐书.南诏传上》:“〔异牟寻〕且赠皋黄金、丹砂。皋护送使者京师,使者奏异牟寻请归天子,为唐藩辅。献金,示顺革;丹,赤心也。”【

  • 杀生戒

    佛家语。佛教五戒之一,戒杀害一切众生的生命。《俱舍论.十四》:“受离五所应远离,安立第一近事律义。何第名为五所应离:一者杀生,二不与取,三欲邪行,四虚诳语,五饮诸酒。”

  • 相杵停音

    源见“相杵成讴”。谓哀悼贤人去世。隋无名氏《李则墓志》:“于是相杵停音,邻歌断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