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APP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丹青化去

丹青化去

世说新语.巧艺》梁.刘孝标注引《续晋阳秋》:“恺之尤好丹青,妙绝于时。曾以一厨画寄桓玄,皆其绝者。深所珍惜,悉糊题其前。桓乃发厨后取之,好加理复。恺之见封题如初,而画并不存,直云‘妙画通灵,变化而去,如人之登仙矣。’”

顾恺之是晋代著名画家,字长康,小字虎头。世传顾有三绝:画绝,文绝,痴绝。“丹青化去”,正表现出他的“痴绝”。其实,所谓“痴绝”,并非真痴,乃故作痴耳。唐代柳公权有“银杯羽化”之言,亦此类也。后因用为“痴绝”或“故作痴”之典,也可用以比喻封藏之物不翼而飞。

宋.辛弃疾《水调歌头.和信守郑舜举蔗庵韵》词:“……‘好锁云烟窗户,怕入丹青图画,飞去了无踪。’此语更痴绝,真有虎头风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胥目

    源见“伍胥抉目”。指伍子胥死后被悬于东门之目。表示忠臣含冤被害而忠心不渝。汪文溥《感时一首仍叠南湖放鹤亭韵》:“去越范蠡先日泛,沼吴 胥目异时看。”

  • 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

    明代一种文学创作主张。是七子派诗文理论的纲领性口号。提出者为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。李梦阳(1473-1530年),字献吉,号空同子。庆阳(今属甘肃)人。弘治七年(1494年)进士。曾任户部郎中,因反对宦

  • 融融洩洩

    《左传.隐公元年》:“公入而赋:‘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。’姜出而赋:‘大隧之外,其乐也洩洩。’”杜预注:“融融,和乐也。洩洩,舒散也。”后因以“融融洩洩”形容和乐舒畅。清钱谦益《范太公八十序》:“匡床

  • 听歌云断

    源见“响遏行云”。形容歌声嘹亮,优美动听。北周庾信《奉和示内人》:“听歌云即断,闻琴鹤倒回。”

  • 绛帐弟子

    源见“绛帐”。指受业生徒。唐李商隐《李卫公》诗:“绛帐弟子音尘绝,鸾镜佳人旧梦稀。”

  • 木偶流

    同“木偶乘流”。元 牟?《和雨中》:“那忍田翁笑,还怜木偶流。”

  • 白头怨

    同“白头吟”。清蒲松龄《少年游》词:“茂陵不惹《白头》怨,心地更清凉。”

  • 绿野墅

    同“绿野堂”。明姚夔《赠司马黄门父还会稽》诗:“婆娑白社朋,徘徊绿野墅。”

  • 死不瞑目

    瞑目:闭上眼睛。死时也不闭上眼睛。形容至死也不甘心。也用来比喻志向坚决。孙坚(155-191年),字文台,吴郡富春(今浙江富阳县)人。汉灵帝时任长沙太守。东汉末年,军阀董卓率兵入洛阳,废少帝,立献帝,

  • 千虑一失

    《晏子春秋.杂下十八》:“婴闻之:圣人千虑,必有一失;愚人千虑,必有一得。”后用“千虑一失”指聪明人即使反复考虑,也难免会有失误。清俞樾《春在堂随笔》卷五:“著书之家,千虑一失,往往有之。”见“智者千